400-666-5521

新闻动态

news information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科普教育
  • 媒体报道
  • 家长必备儿牙指南(一):克服看牙恐惧的七个招数!
    作者:admin       时间:2023-03-20 20:06:43

    带孩子看牙是很多父母苦恼又逃避不了的事情,原因是孩子到了医院往往会哭闹不止,不肯配合牙医治疗,家长常常要好说歹说,最后甚至要五花大绑。

      1.jpeg

      扎心了,家长

      (▼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)

      2.png

    研究发现,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(87.50%)明显高于学龄儿童(72.38%),且年龄越小,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越高;女孩明显高于男孩。

    孩子怕看牙很正常

    引起儿童看牙恐惧的原因有三

    1 疼痛

    对曾经有过看牙史的儿童来说,知道钻牙或拔牙时的感觉,当他再次就诊时,往往提出各种要求,如:抗拒使用牙钻,不许用钩子(探针),不想见医生等。

    这说明儿童畏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对以前不愉快的感受的抗拒。

    2 预期性焦虑

    生活中一些言语会让孩子对“看牙是不舒服的事情”这种观念定性,是不是会发生(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的)特别特别可怕的事情呢。

    当我们来到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,人会产生焦虑感,看牙恐惧来源于对未体验过未知严重程度的焦虑,这点大人都尚且不能克服,更何况是孩子。

    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,我们对疼痛的感觉也是十分敏感的,有时候只是一点“滋滋滋”的声音,一点点疼痛,也会急的浑身紧绷起来。

      

    看过牙的知道,牙科手机在磨牙的时候会有声音、有水、有气,使用的时候还要配合口镜和吸透管,这几样东西都放在孩子嘴巴里的时候,可能会产生不好的体验。

    3 行为上的抗拒

    在行为方面,他们会表现出抗拒和不合作——这样,特别特别可怕的事情就不会到来了。

    具体来说,「不合作」通常表现为不上牙椅,或者即使终于上了牙椅,也不张嘴,即使张了嘴也不能好好配合。

    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看牙恐惧的七个招数

    1 平常不要吓唬孩子

   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,在就诊前往往使用一些不恰当的语言诱导孩子,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。他们自己害怕看牙,在孩子面前做出痛苦的表情,夸大描述看牙的不舒服的感受,这些行为影响了孩子的情绪,使孩子产生恐惧、哭闹和逃避治疗等现象。

    还有,看牙前不必做这样的鼓励和威胁:

    看牙一点都不疼的哦!

    牙齿蛀了,就得把牙齿拔光!
    等会看牙的时候要是胡闹,医生就会把宝宝关起来,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啦!

    2 打好预防针,提前带孩子熟悉口腔科

    去诊所前,必须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。比如说:“宝宝,我们要去看牙医了。牙医呢,会让你张开嘴巴,看看你的牙齿健不健康。如果不健康呢,我们就要把它治好”

    未知是恐惧的根源,克服恐惧的根本方法,就是把未知变成可知。

    从动画片、游戏、绘本故事中,都能找到帮助家长带孩子了解口腔科的内容。

    比如,有一本绘本叫《鳄鱼怕怕,牙医怕怕》,讲的是害怕看牙医的鳄鱼遇到了害怕看牙的牙医的故事,特别适合大人带着孩子进行角色扮演。

     

      

    在讲绘本的过程中,宝宝也有机会了解口腔科里会见到哪些东西,看牙可能会经历些什么可怕的事,了解了,就不那么怕了。

    3 分散注意力

    家长可以准备一些小玩具,比如书,小汽车,电子产品等,在医师操作过程中,跟小朋友说一些别的事情,或讲几个小故事,分散他们的注意力,让他们忘记治疗产生的恐惧、不安。

    如果孩子抱着自己爱不释手的小玩偶看牙,会更有安全感,这也能有效减轻孩子的焦虑感。

      

    有些口腔科医生会建议爸爸妈妈,在拔完牙、孩子吐掉棉卷之后,奖励孩子一个小冰激凌。

    一是冰激凌比较软,不会影响拔牙创,二是冰激凌比较凉,可以缓解疼痛的症状。

    4 尽少参与治疗过程

    既然已经来到医院或诊所,就要尽量把看牙的事情交给牙医来解决,如果在旁边嘘寒问暖,表现得比孩子还要担心,不仅影响医生操作,还会加重孩子焦虑感受。

    正确的做法是,一旦医生开始治疗,家长就尽量安静地陪伴,或者给予孩子一些鼓励的话语,尽量不要问孩子「疼不疼」这种问题。

    不问倒也罢了,一问起来,孩子不痛也要撒娇哭闹了。

      

    5 不要强制孩子进行诊疗

    极度不配合治疗的孩子大声哭闹,已经很不舒服了,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理解他,还把逼他们进行束缚治疗,按着头接受治疗。

    已生无可恋

    儿童的口腔治疗万万不能强迫儿童,如果孩子不愿意,那就等他准备好了再来。

    这是因为,口腔科诊疗程序比较复杂,需要时间较长,需要的工具也比较多,如果强迫孩子进行诊疗,很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后果。

    举个例子,牙科手机去龋时,如果儿童突然闭嘴挣扎,很可能会导致口内软组织的损伤(说得直接一点,就是腮帮子戳个洞什么的);补牙用棉卷隔湿时,如果儿童不配合致棉卷滑入气道,那可能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。

    5 父母看牙时带上孩子一起

    对讲不通道理、哭闹、不合作的小朋友,可以暂时停止治疗,切忌采取欺骗、威胁、恐吓的手段迫使患儿就范。

    带领孩子初次就诊时,可参观其他合作孩子的治疗过程,孩子得到启发,会产生积极的模仿作用。

    父母看牙的时候,也可以带上孩子,这样孩子会以爸妈为榜样。

    6 选择专业儿童牙科或者儿牙专家

    患儿进入诊室后,医务人员应热情、诚恳、耐心地听取患儿的叙述,并简单介绍各种检查器械和治疗方法,将钻牙时的声音和感觉告诉患儿,交代清楚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疼痛不要闭嘴摇头,要立即举手,医生会立即停止钻牙。

    护士和医生用儿童熟悉的话语介绍各类器械和操作,让患儿感到安全和信任,才能主动配合治疗。

      

    7 全麻和笑气

    笑气吸入是儿童常用的镇静方法,使用年龄为学龄期以上的孩子。因为镇静和全身麻醉不同,在接受镇静治疗时人是清醒的,不适合无法配合治疗的低龄儿童。

    全麻是通过静脉或呼吸道吸入等全身给药方法,使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,使宝宝忘记不愉快的看牙经历,消除心理阴影。

    说到全麻,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——全麻安全吗?会让孩子变傻吗?笑气呢?

   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(FDA)对“儿童全麻与镇静的安全问题”作出了相关说明:

    “在3岁以下儿童或在妊娠最后3个月的妇女中,重复应用或长时间使用全身麻醉和镇静药物,可能会影响儿童大脑的发育。

    医生应该为幼儿和孕妇权衡手术的风险和获益,尤其是手术时间可能超过3小时,或者3岁以下儿童需要多次手术时,更应与相关家长讨论。”

    美国FDA给出的警告中表示,为了避免全麻或镇静对孩子智力产生影响,使用时请注意:

    3岁以下儿童,建议单次使用麻醉。

    3岁以下儿童,建议每次使用麻醉时间不超过3小时。
    孕期6个月以上的孕妇,建议单次使用或不超过3小时使用麻醉


    版权所有:北京健永中医医院      备案号:京ICP备19050416号-1